2021/03/28

<美國第一健身強人,科學化鍛鍊全書>

本書原名為"BIGGER LEANER STRONGER",沒錯,我的疑問跟你一樣,到底是誰想出這麼中二的譯名?

好吧,撇除中二的譯名,作者在自己走過這麼多錯誤的路,浪費了一堆錢買沒有用的營養品之後,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男性(沒錯是男性專書),利用正確的觀念和方法,得到更好的體態。書中手把手地鉅細靡遺從頭教起,包括如何預備心理狀態、飲食和運動如何操作、營養品的迷思以及怎麼追蹤自己的進度,皆有詳細說明,內容可說是一點也不中二。

作者提出了很多建議,但因個人已有相當經驗,大多理解,不過書中還是有一些看法讓我重新學到不少,對我個人最實用的有兩點:一是飲食方面,一是訓練方面。

飲食方面-

  減脂期:攝取每日總消耗熱量(TDEE)的75%,蛋白質:碳水:脂肪=40:40:20。

  增肌期:攝取每日總消耗熱量(TDEE)的110%,蛋白質:碳水:脂肪=25:55:20。

  維持期:攝取每日總消耗熱量(TDEE)的100%,蛋白質:碳水:脂肪=30:45:25。

訓練方面-採 2-3/4-6/9-15/2-4/3-5/1-2/8-10

  2-3:每次訓練二至三個肌群(以推拉腿為原則的課表)。

  4-6:一組 hard set 做四到六次(註)。

  9-15:一次訓練做九至十五組 hard set。

  2-4:組間休息二到四分鐘。

  3-5:每肌群三到五天練一次。

  1-2:每週休息一至兩天。

  8-10:每八到十週安排一次減量週。

坊間充斥著許多似是而非的訓練偽科學,極端但無法持久的飲食方法,以及琳瑯滿目但沒有任何意義的產品。當你看過那麼多文章和教學影片後,有時候只是把自己搞得更亂。這本書很明確告訴你:就是這樣做,做了就會有效!

今年是2021年,二十年前剛好是我進小大一的日子。偶爾會想,如果時間倒回二十年前,我想跟自己說的一句話是什麼?很簡單:「開始正確的認真重訓」!

不過我又想,時間真能倒回二十年前,我應該會繼續當個精蟲衝腦的中二吧,那個小大一不是這樣的呢(誤)?

註:作者強調操作次數不用多,但重量是關鍵,科學研究發現壓足夠重量對肌力和肌肉成長的效果最好。Hard set 需負重 80-85% 的 1RM,一組操作四至六次,要做到接近技術失敗。


2021/03/22

<成功的反思 The Tyranny of Merit>

本書中文名取得相當儒雅,若以書中對meritocracy的翻譯「才德制」(看書過程一直覺得這個譯名很奇怪,因為這個字跟道德沒有直接關係,網路找到的菁英領導體制感覺更貼切一些),書名直譯為「才德的暴政」。

Meritocracy強調的是人可以藉由自身才能與努力,向上流動,成就只取決於自己夢想和努力的程度,而這一個思想也引領近四十年來歐美主流的政治想法-直到2016年川普當選,以及英國脫歐和許多地方民粹主義的興起,才讓人驚訝地發現這一套理論造成的失敗與遺毒。

才德至上制的理想是社會流動,彌平階級世襲這種命定的不平等;但最大的缺點在於此制度讓人誤以為個人的成功完全是靠個人努力而來,忘了一路上有運氣和機遇相助,進而讓失敗者陷入「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的自卑泥淖。當我們愈覺得一切都是個人成就,就愈難學會謙遜,並追求社會共善。

再者,社會流動可能只是一場美夢,上層階級還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將自身優勢傳給下一代。前一陣子美國爆發的大學入學弊案就與才德至上制高度相關,當社會認為要讀好的大學才能出人頭地(在美國啦,好萊塢也都這樣演的。反觀台灣因為某些先知的教改政策,大學文憑跟O沒兩樣),有錢有勢的直升機父母不惜作弊讓孩子擠入窄門。民意對此事件的強烈反彈,不僅是對作弊手段的唾棄,也反映出對才德霸權的質疑。

本書另一個有趣的觀點,即是在自由貿易全球化的過程中,金融體系的規模和複雜度不斷成長,但卻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經濟成長與穩定度因而提升,原因在金融行為其實是對實體經濟的不正當獲益,而非創造經濟價值。簡單來說,投入一筆熱錢買某個金融衍生商品,搭上順風車飆漲好幾倍後脫手,對個人來說荷包滿滿,但此一過程對社會來說並無任何生產力。

要如何解決呢?在教育方面,作者建議篩選出符合基本大學入學資格的學生後,以抽籤決定誰能入學。在經濟方面,將納稅當成實現社會共善的工具,減低或減免薪資稅(因為工作是一種貢獻社會共善的方式),提高消費或金融交易稅。

看書過程中,我開始了解為何人有時候會表現出仇富心態,並不是對富人嫉妒,而是當發現富人可以為所欲為時(譬如在山頂挖大坑說可以養魚),自己的潛意識裡卻有得不到社會應有尊重的感覺。又或者跟社經地位較低的人比起來,經濟地位較高者通常(可能)醫療資源用得較少,卻要負擔較多的健保費,從保險角度看不甚合理,但從社會福利與共善的角度觀之,倒是令人十分可以接受。

這種帶有點政治論述的書,實在不是我的強項,看得有點吃力,不過通篇從根本出發,希望人類重新公共對話和重拾共善的想法讓人很有願景。在台灣要公民對話是有點難度的,不要每天對幹就阿彌陀佛,但至少期許自己做好份內工作,對社會有交待,並且尊重每一份職業,和每一個人。

2021/03/11

<人性的弱點>與<被討厭的勇氣>

年輕時候相信,把技術學好最重要;人生到了某個階段之後,才發現做事固然重要,但做人更重要,而且更難。最近工作上遇到需要溝通的機會增多,我覺得該是時候看點書了。

<人性的弱點>作者卡內基,是成名多時的溝通大師,應該大部份人從小就聽過他,包括我在內。書裡面舉了大量的故事,來一一印證他所提出的處世應對要點,此文最後摘錄了書中重點,以條列示出(方便自己每天都看一遍),其中多項的基本觀念有所重疊,我認為最重要的四個大字:換位思考

每個人都只想到自己,本性如此,古今中外皆然。也因為不懂換位思考,我們聽到或看到事情的第一個反應常是批評,很少去探討為何別人會這麼說;或者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這點在便捷的網路時代益發明顯,我們隨手就能發一條訊息,不留情面狠酸別人,卻極少想到這麼做會對他人造成什麼問題,或對自己造成什麼影響?

因為從事專業性質較高的醫療工作,或許有時候別人會忍受你的壞脾氣或怪思想,但看了這本書後,我深刻體會到:你可以優秀,你可以傑出,你可以獨特;但不表示你可以自覺優越於別人-你還是要有禮貌,你還是要柔軟,你還要懂得換位思考。

看書的過程中,讓我一直想到<被討厭的勇氣>裡,似乎有很多觀念可以跟卡內基的理論相呼應,如阿德勒認為: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憤怒不過是一種為了達到目的而採取的手段,只是個工具而已;承認錯誤,表達歉意的言詞,都不是挫敗;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地行動時,你不可以因此動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前本書的作者卡內基,與後本書中的理論創造者心理學家阿德勒,兩位雖活躍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距今已百年,但由於對人性的透徹洞察,使得其論點至今仍瞻之不墜。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原則,以卡內基為施行方法,試著在這充滿著紛擾的人際與快速變化的濁濁塵世中,找到最穩定的自己,可能是我日前最深刻的體悟。

最後以<被討厭的勇氣>提到的一句話跟自己勉勵: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註:

人際關係的三大技巧(本書最最最重點) :1. 指責別人是愚蠢的做法,是沒有用的,學著努力去理解和寬容。2. 人人都渴求被重視的感覺,嘉贊以誠,不吝褒揚。3. 成功有什麼祕訣?理解他人,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換位思考(他想的是什麼?他為什麼這麼做?)。實現雙贏才是溝通的宗旨。

如何讓人喜歡你的六個方法:1. 真誠地關心別人。給別人他想要的,他就會給你你想要的。2. 保持微笑。3. 記住對方的名字。4. 聆聽別人,有同理心。5. 溝通,就是要談論他人感興趣的話題(對別人真誠的保持興趣)。6. 不吝給予讚美,讓對方知道自己有多麼重要。

讓人贊同你的十二條法則:1. 避免爭論,爭辯中沒有贏家,不要想改變別人。2. 避免直接指出別人錯誤(只會激起他人防衛心;要換位思考,自我克制),虛心接受別人的指教。3. 勇敢承認錯誤,能帶來一些心裡的滿足感。不去辯解,不僅卸能下防衛,消滅罪惡感,而且有利於問題的解決。4. 面對任何問題,先採取友善的態度(對時柔軟,錯時承認)。5. 站在別人立場分析問題,引導別人多說「是」。6. 讓別人暢所欲言。7. 讓對方感覺自己是方案的發想者(重點是成果)。8. 站在對方立場思考(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放下我執。9. 處理事情前先同理對方。10. 從人性本善的角度出發。11. 戲劇化的表達方式(想一些吸引人注意的方法,而非照本宣科)。12. 激發對方的鬥志。

說服對方又不會引起反感的九種訣竅:1. 先讚美對方優點,再說出缺點。2. 指出對方錯誤,要間接委婉(以而且代替但是)。3. 想成為一個好領導,先坦承自己的不足,再談別人的錯誤。4. 以提問或建議代替命令。5. 就算我們百分之百正確,錯誤全出在對方身上,但假如讓他顏面盡失,那就只是在摧毁對方的自尊,我們什麼也得不到。6. 具體真誠的讚美,而非敷衍。7. 給對方美名,相信他做得到,他就會努力去做。8. 想協助對方取得進步,讚美他做得好的,鼓勵他做尚未做到的。9. 把自己的利益和對方的需求結合在一起。

2021/03/04

<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

「試想,當一個人在二十五歲時達到體能的顛峰,接著就會開始逐步下滑,如果此人活到了七十五歲,這會是一個長達五十年的退化過程,而整個退化的時間,比歷史上許多年代裡人類的平均壽命還要長,這是前所未見的。」

以上這一段書中的文字讀起來,您是否倒抽了一口氣?

作者何博士大聲疾呼老年人的肌力流失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並提出了實際的解決方案-大重量訓練。主要立論基礎在於,運動科學發現,肌肉、骨質和神經系統都對「壓力」起反應,亦即,透過有計畫的漸進式超負荷壓力刺激,肌肉的質量會提高,骨質的密度會提高,神經系統的效率也會提高。如此一來,老化的身體,才有可能重拾正常生活並享受有品質的人生。

本書讀起來對我而言不算陌生,畢竟我也是個考過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 - Certified Personal Trainer(美國運動委員會-私人健身教練)的男人,但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也與我在讀 ACE Personal Trainer Manual 時感受到最大的不同,在於 ACE 建議先處理好關節穩定度和活動度的問題(這是所有動作的基礎),再著眼進一步的訓練。但何博士認為,與其花費數個月時間處理關節問題(而且常常得不到令人滿意的改善),更應該直接以退階方式進行重量訓練,原因有二:一是老年人的肌力流失已是刻不容緩亟需處理的課題,二是在漸進式的力量訓練過程中,關節穩定性/活動度有機會跟著改善。我想兩者的差異想來倒也合理,ACE 的對象是普羅大眾,提供的是一般訓練準則;但本書主要重點放在中老年人的肌力流失。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老年人運動,應該同時涵蓋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幾個面向,但我想各自比重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一點,無庸置疑是肌力訓練。

在書中,何博士也花了相當篇幅提到許多坊間運動的亂象,包括瘦身產業操弄身體形象的商業模式,或似是而非的偽肌力訓練等等,讀起來讓人覺得很有感。

需要提醒的是,本書論述重點只有一個,亦即力量訓練的重要與實作方法,精確一點來說,就是如何讓肌肉、骨質與神經系統持續向上適應。然而,須知道肌肉生長,飲食和適度休息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單純的重量訓練,如果看完書的朋友覺得只要大重量訓練,肌肉從此篷勃發展的話,就落於見樹不見林的偏頗認知。

最後以自身為例,雖然我運動習慣持續了二十年,但認真投入並研究重量訓練也不過四年的時間(興趣主要在肌肥大領域)。持續重訓後,改善了前後側肌肉失衡的狀況,更神奇的是持續好幾年偶爾發作但每次發作都很痛苦的右側膏肓痛竟也不藥而癒。每回照鏡子看著自己肌肉維度慢慢變大的同時,雖然很有成就感,卻也惋惜沒能在更年輕時接觸有系統的重量訓練。

全書辭意懇切,舉例入理,感受得出作者內心的焦急,與冀望改變現況的決心。總結來說,中老年人的主要運動選項,應以循序漸進的大重量訓練為主。每個人都被迫參與老化這場競賽,唯有正視眼前正在發生的事實,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2021/02/27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從小便知道這本書(不誇張,這本書已經問世二十五年了),終於近日將它讀完。 

本書並不好唸,原因在於作者舉了許多人種,地名與族名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但如果你撇開這些不談(要談也沒辦法,因為國中之後就沒碰過了),結論卻很簡單-世界有今日的樣貌,全是地理環境所造成,與人種的智能優劣並無關聯。

地軸為東西向的歐亞大陸便於文化傳播,發展最快;而地軸以南北向為主的,如美洲和非洲則發展較慢。有了穩定生產的糧食,才可能有快速增長的族群,人與畜共生導致細菌演化(少了病菌這個好朋友,歐洲人可能無法如此稱心如意地痛宰其他大洲),而人口眾多人類開始分工,槍炮(技術)和鋼鐵(工業)於焉而生,接著就是一個強國的誕生。

但是傳播太方便可能也不是好事,作者舉了中國為例,說明雖然中國境內沒有太大的天險阻隔,很早就實現統一,但由於一向都是君主說了算,發展面向可能因此受限。反觀歐洲,一樣東西向的地軸,雖便於資源與文化傳播,但境內地形複雜,分隔出眾多不同國家,國家之間彼此競合,才有如此興盛的文化表現與未來的工業革命,此可說是過猶不及的最好解釋。

此書的問世也引發了商業界的重視,你說搞歷史研究的跟賺錢有什麼關係?嗯,這就是你我賺不了大錢的原因了。腦筋動得快的企業主從書裡讀出了同樣的道理:若把部門之間聯繫的管道弄得更暢通(移除地理環境障礙),鼓勵員工發想新點子(部族之間競爭,不是皇帝說了算),改善僵化的公司氛圍(動植物,科技,和文字的流通),會有什麼不同?結果就是有些企業因此往上突破更上層樓,想當然獲利更加可觀。我只能說當上企業主的真的不簡單,舉一反三,旁徵博引,可謂以史為鏡的最好例證,而這點連作者都始料未及。

人從何處來,是歷史考證問題;人往何處去,變成了各說各話,甚至到了科幻層級的命題,莫衷一是。既然鑑往無法知來,至少我們還可以在歷史浩浩長河中梳理出一些脈絡,從古遠的文化傳承裡學到一點吉光片羽。跟著作者折衝於世界各大洲,縱橫捭闔了一兩萬年之後,再度把眼光拉回當下,試問自己,我能否把這渺小如瞬的一生,過得更有意義呢?

2021/02/24

<來自火星的男孩>

 這是一本中譯的童書繪本。

---

史丹利的媽媽要離家工作一天,史丹利沒有跟媽媽說再見,卻跑到了庭院坐進他的紙箱太空船飛到了火星,接著飛回來的是一位從火星搭著同一艘太空船的男孩。這個火星男孩,吃飯前不想洗手、坐在餐桌上不肯好好吃飯、睡覺前不願刷牙、隔天在學校上課時跟同學起衝突被帶到校長室。父親不知道該怎麼辦。

隔天,史丹利的媽媽工作回來了,看到火星男孩,問道:你是乖乖的火星人嗎?火星男孩轉身就跑,跳進庭院的太空船,回到了火星,讓史丹利飛回地球。「嗯,我很高興你回來了,」媽媽說,「我很想你!」「我也是。」史丹利說,「我也很想你。」

---

每次唸這本書給川川聽,唸到最後這一頁都有種感動到鼻酸的情緒。

史丹利不希望媽媽離開身邊,但因為不知如何表達並且調適想念媽媽的心情,缺乏歸屬感的心境下,將自己幻想成火星男孩,產生了一些與大人鬥爭的偏態行為,並將這些行為歸咎給他。父親顯然不知如何處理這種狀況,所幸的是,父親沒有發怒,沒有咆哮,只是嘆氣;但對於未能得到同理的史丹利而言,可想他的內心一定很孤獨很無助,於是產生更多的脫序行為。

史丹利看到媽媽回來後,聽到媽媽問他有沒有乖乖的,他愣住了,因為知道自己做錯了很多事,但他不願承認,可能是怕媽媽知道了不再愛他,於是脫掉火星裝扮後,指著庭院,說著火星人的不是。但母親的愛沒有條件,一句「我很想你」,雖不言愛,卻道盡一切。

一本童書,帶出了許多令人深思的面向,如孩子的情緒世界,與父母的應對態度。教養孩子是門不易的學問,需要大量的心力與學習。在「愛」裡前行,是本書給我最大的烙印。

2021/02/15

<刻意練習>

我原本相信人一出生,基因就決定很多事-雖然不是全部,卻也是大部份;拜讀完這本書後,才發覺我認為重要的人格特質「努力」,才是奠定是否成功的基石,而「天賦」,只佔其中很小的部份。

人之所以鼓吹或頌揚某個人非凡的成就是源於極高天賦,很大一部份原因是這讓人們產生一種浪漫的幻想,同時也讓人以「我因為沒有這種天賦,一定達不到這種境界,所以就不用這麼費心了」這種藉口,找到不再繼續努力的理由。作者以超過三十年的研究,發覺無論你在書中,電影裡,甚至耳聞到那些橫空出世天才的神蹟,都可以科學方式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所謂的天才,都是練習而來,並且不是盲目練習就行-反覆做同一件事還希望自己能有所進步或祈禱結局不同,無異痴心妄想。重點在於「刻意練習」,此練習之要點必須找出自己想達成的目標,將目標拆解成可以進步的小區塊,一次再一次的突破舒適圈,最終會打造成專家級表現;另一個重點是,要找到足夠程度的老師指導,或自己培養出質量俱優的心智表徵(註)。

簡單來說,就是-目標,專注,回饋,跳出舒適圈。

話說穿了,似乎沒什麼特別,但知易行難。舉我自己為例,練習中音薩克斯風泛音時,在so這個音卡關了幾個月之久,就是吹不出來。當時我並不了解「刻意練習」的概念,只知道自己練習總帶著鬱悶的心情,一次又一次的破音,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新方法,最後總算讓我試出來,並成功用在某一次演奏中。這過程說實話並不有趣,但出來的成果令人滿意。執行「刻意練習」的人常會遇到類似的狀況,如何持續下去,如何找到動機,可以歸結在自身習慣的養成。關於這點,若能與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學到的概念結合,可說相輔相成。

至於天賦呢?作者指出天賦或智力較高的人的確有可能在學習新事物初期帶來較大的進步,但隨著練習時間累積,這種差異會逐漸消弭。重點在於相信自己可以達到,並將訓練時得到的外在回饋(如別人的稱讚)轉化為內在回饋(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而產生持續下去的動力),潛能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開發而來。

做就對了,但要用對方法。「刻意練習」這書指引了一條明路,凡事皆有可能。

註:心智表徵,我自己看完書的解釋是:一種存在長期記憶中,提取用來面對或解決某特定事件的方法。原書對此概念有大量詳盡之說明。

2021/02/10

<原子習慣>

近期買了新的電子書閱讀器,初相見便愛不釋手。

我不是個看書很快的人,通常睡前看個半小時,也需要三到五週才能看完一本書,但「原子習慣」我用了一星期時間便讀完,效率之高令我感到驚訝。在期許自己成為愛書人的過程中,我決定每看完一本書便寫一篇心得-很難稱得上書評,卻也不只是書摘。簡而言之是讓自己的心得有著落之處,不然久了後就船過水無痕。

本書作者提到養成微小習慣的重要性,因為好的習慣具有複利效果,並且要持之以恆。起初不見好處或明顯成效,但在某個時間點,累積的成果會以爆發性的方式展開來。如果「恆毅力」這本書是讓你看到成功法門,那麼「原子習慣」就是如何達到「恆毅力」的具體辦法。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環境」,打造一個有紀律的環境(運用視覺提醒,將邪惡的誘惑隱藏或使其不那麼唾手可得,加入同儕團體),比刻苦要求自己成為一個有紀律的人要容易多了,因為「自制力是一種短期策略,不適用於長期」,這也就是「意志力肌肉」的概念。

此外,作者提的實用法則與我日常生活頗多不謀而合之處,例如:
-要認真某件事前刻意將手機網路關掉(讓提示隱而不顯);
-對累積的重要性深信不移(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一切無非盡是過程(系統先決,享受過程);
-一開始就做出正確選擇:下了班雖然很累,但與其躺在沙發看電視,不如掙扎一點穿上運動服去健身房報到,然後你就會享受到甜美的心情(習慣可以在幾秒內完成,卻會持續影響你幾分鐘,甚至幾小時後的行為);
-雖然感到無聊,甚至質疑,仍堅持你有興趣的事(在自我精進的旅途上,到了某個時間點,每個人都會面對同樣的挑戰:你必須愛上無聊)。

看書過程中,發現書中很多觀念跟我在準備ACE-CPT考試時讀到的策略幾乎一模一樣。其實根本而言就是處理「人性」問題。人性有很多眉眉角角的陰暗面與怠惰面,要了解人性,才能打動人心。啊,這點還需要很多練習。

本書作者舉了「吃角子老虎機」利用原子習慣模式在商業上獲得極大成功的例子,我只想到第一次到澳門賭場時連吃角子老虎都不知道怎麼玩,看來這一套在我身上是失敗了(笑)。

此書翻譯流暢,敍事條理清晰,概念實用,簡單易懂,值得一讀。

2020/10/07

斜槓人生未完待續-ACE-CPT考試心得

<緣起>

  其實考過ACE-CPT,是我去年(2019)的年度計畫。

  對於一個一輩子至今約有五十趴的人生處在體重過重和肥胖區間的人來說,考過相關健身證照本應該是個不著邊際的妄想。但自從大學時認真運動,加上近三年來專注在重量訓練,除了讓我的健康和體態獲得極大改善,也讓我開始追求進階的健身知識。幾個月前去拿了一張C級健身教練證照,不過門檻低,教學的內容也大致都已了解,因此讓我想要拿一張更有公信力的牌子。

  想考這張照,不是為了當教練,至少不在現在人生規畫。純綷是給自己設個目標,努力看看,而且我覺得挺有趣的,「有趣」是我能夠堅持一件事很重要的元素之一。

  至於你問我為什麼去年沒去考?不要問,很恐怖。因為我的急救證照(ACLS)過期了一直沒去更新,而考試需要有相關的證照才行。很爛的理由,我知道,所以我說不要問。

<準備>

  我是在官網教材大特價的時候買的,三百九十九美元,加上海運一共四百六十二美元。下單沒多久發現教材換新版了,我想這解釋了大特價的原因。一度擔心沒辦法參加考試,但官網很貼心特別寫一封公開信跟學員說不用擔心,照常準備不會有問題。

  下訂後一週教材準時送到,考試的重點在一本七百多頁的原文書(主要),另外還有一本三百頁的運動科學(次要)。網路已經有人分享各自的準備方式,參考過後我的策略很簡單,把七百頁的大書啃完,剩下運動科學那本重點放在營養學部份,擬好戰略後就開始實行。

  官網建議的準備時間是十六週,我給自己八週時間把大書唸完,所以平均一天要讀十五頁(如果一週唸六天)。實際執行起來,發現我幾乎每天都會唸書,利用小朋友睡覺後的時間,平均一個晚上唸二點五至三個小時,而且有時候會遠遠唸超過十五頁,所以我大概花了六週把七百多頁的書唸完一遍。

  看完書後先預訂考試時間,約莫還有四到五週,開始寫官網上的練習題和模擬題,同時又把大書的重點看了兩遍(所以大書從頭到尾總共翻了三遍),運動科學那本擇重點閱讀。

  如果你問我難不難唸?教材內容畢竟跟所學有點關聯,加上平時對運動知識已多有涉獵,所以我覺得難度稍稍,但不至過份,有些地方要花心思弄懂,一旦弄懂之後會覺得豁然開朗。所以在準備過程中,其實喜悅大過壓力,因為你會發現自己學到很多東西。

<應考>
  
  報名方式一直以來都有一點變動,簡單來說像我這樣自學的人可以直接在ACE官網報考,考試地點有台北和台中,應試的日子很多可以選擇。考試時間三個小時,一百五十題,滿分八百,五百分及格。
  
  因為中午十二點考試,怕吃太飽或吃太多澱粉會想睡覺,所以我採分段進食方式。由於咖啡因進入人體後會和adenosin搶腦內的受體,讓人保持清醒,開始作用時間約莫四十五分鐘到一小時….好扯太遠了,所以我大概十點多開始在火車上慢慢喝咖啡,並且備了三顆茶葉蛋,以半小時吃一顆的速度,一來避開澱粉,二來讓自己不要有飢餓感。連吃東西都計畫成這樣,你就知道我有多重視這次考試。
  
  一般人分享會特別著重在七至十二章,但我認為,考試題型分布平均,弄懂ACE整本教材的觀念很重要,不論是健身教練業務範圍、如何與客戶互動、如何改變客戶行為、什麼是ACE IFT mode、如何評估客戶、擬定計畫、相關法律問題、營養學等等,雖然考過很重要,但準備時若能以充實自身能力為主要考量,而不是只想著要如何通過考試,相信我,你學到的東西會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我考的是英文,因為準備時唸的就是英文,而且聽說中文試題簡中翻譯有些地方很畸形。我寫得很慢,不過三個小時寫一百五十題是綽綽有餘的。寫完後交卷,分數瞬間出來,六百九十分,恭喜成為ACE-CPT一員。

<未來計畫>

  考過後鬆了一口氣,晚上吃了一堆鹽酥雞。健身證照多似海,未來也不排除繼續考有興趣的牌,或者去唸唸相關系所,不過重點還是在於保持對健身的熱忱。以後不要只找我做胃鏡大腸鏡或燒肝腫瘤了,有空來推一下拉一下蹲一下,大家一起健起來吧!

海運過來傳說中的教材


最重要的兩本書(目前已有新版)


cer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