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9

監控的演算法

你是否記得第一次看到心裡想買的商品出現在臉書廣告的感受?應該不會是「哇!臉書好善解人意啊!」之類的吧。說實話,我第一時間感覺到驚訝,隨之而來的是驚恐,並且認為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入侵與干擾。

近來看了一些探討監控文化、大數據時代和演算法的書籍,發覺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儼然成為新自由資本主義的一部份,如<隱形牢籠>一書中,「人們成為創造者,產品與消費者的三位一體。我們生產有關自己的數據,我們因而成為數據化的產品,我們又買回這些有關我們自己的數據。」但更該問的問題是,誰該為此負責?目前看到的現象是,大部分人都會受到監控,並且必須為此負責,但那些自其中獲利的政治或經濟菁英,卻被允許免於擔責,而且擁有更大的權力。因此,數位紀錄應被視為今日版的殖民活動

每個人在網路上留下來的數位痕跡,無論大小,都會詳實地被紀錄、被蒐集,並且透過演算法被利用。演算法不是一個簡單的物件,它由許多複雜的程式、計算和參數組成,就連設計它的人也不一定說得準。但重點在於,既然是人所設計出來,就絕對不可能客觀。演算法的出現不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事實的真相,而是讓人們看到自己相信的真相。為什麼?因為唯有如此人們才會持續停留在社群媒體上與其他人互動,繼續為某些人的銀行帳戶總數貢獻一己之心力。如同<被操弄的真實:演算法中隱藏的政治與權力>所言,「你在動態消息上看到的每一則動態,都有其出現的原因,這過程絕非中立,而是由演算法決定」。一想到我看的東西並不是真相,而是社群要我看的另類事實,我只感到胃部一陣翻攪,幾欲作嘔。

對成人來說,你可能覺得我說的太嚴重,玩社群頂多浪費時間,或看到別人發的開心動態會感到更不開心而已,一個小馬鈴薯是能有多少影響力?好吧,我只能表示尊重。但另一方面我卻很擔心這些社群對下一代可能造成的影響,除了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對年輕人造成不必要的社交壓力,過度沈迷於線上世界已經有證據顯示使得青少年社交能力更為薄弱,專注力與同理心益發不足。這些在以往被認為重要的特質,在未來社會是不是不再被需要?我不知道,我只感到很迷惘。

臉書下一個步驟似乎想打造全球的虛擬實境線上系統,稱之為「元宇宙」。看到這消息時我腦海中彷彿看到一頭益發龐大且勢不可擋的媒體巨獸,有計劃性地吃掉人們的金錢、時間與心智。就像<如何「無所事事」>一書中精闢的描述,「像Facebook和Instagram之類的平台,其作用就像水壩,充分利用我們天生對別人的與趣和對社群永恆不變的需求,既挾持又阻撓我們最原生的欲望,從中牟利。」沒有人會好心提供平台給你使用,任何行動都是帶有目的性質,活躍用戶就是他們達成個人龐大利益的棋子。

話說回來,生為現代人,無法全然置身事外,要如何自處,又該怎麼教育下一代(這是我最擔心的一點)?雖言潮流是擋不住的,但我們仍可以不要隨波逐流。意思就是,成為自己的主人,隨時隨地意識到自己使用這些社群媒體的目的為何,並且試著不要為其所控。適度地-而且是絕大部份時間-將自己抽離,把目光放在身旁活生生的人和大自然身上,將解離成一粒粒數位碎屑的自我重新拚湊成原本的真我,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找回來。

我知道這有難度,但我已經在實踐的路上。

沒有留言: